[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在全球汽车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裹挟着智能化、电动化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汽车零部件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外企们既面临着本土企业的咄咄紧逼,又要应对技术迭代的千钧压力。
但正如行业流传的一句话: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行业内卷中,一些跨国巨头以破局者的姿态,从“共生”到“共荣”,通过品牌优势、技术协同、本地化创新和生态共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外企在华:品牌优势和人才虹吸优势将长期存在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以每月数十万辆的产能重塑全球汽车业版图时,汽车总站网以安波福、奥托立夫等为代表的跨国零部件巨头为例,分析它们如何凭借发源地近百年的工业基因,在技术高地和人才峡谷中构筑起坚固的壁垒。
安波福的实力主要体现在智能驾驶领域,奥托立夫则专注于汽车安全系统领域。
安波福在智能驾驶和车联网领域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公司开发的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能够实现200米外行人的精准识别。同时,其与百度Apollo联合开发的城市领航辅助系统,覆盖中国90%的复杂路况,成为智能驾驶落地的“中国通”符号。
安波福雷达视觉一体感知系统
奥托立夫在汽车安全系统领域拥有50多年的研发经验,其生产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在中国,奥托立夫品牌渗透,藏在细节的本土化创新中。
比如,针对中国消费者对儿童安全的重视,奥托立夫推出带AI识别的智能安全座椅,自动检测儿童坐姿并调整保护力度;针对电动车电池安全需求,其开发的电池舱防爆装置,将热失控蔓延时间延长至5分钟以上。
可见,这种“全球技术底座+中国场景适配”的品牌策略,让安波福、奥托立夫等外企获得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高度认可,也让欧美汽车工业经验与中国场景大数据形成深度耦合,用外企品牌的先发优势转化为迭代优势,从而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
此外,外企的品牌效应还带来人才的虹吸优势。
安波福通过全球协作的研发模式,让中国团队与底特律、班加罗尔等地的工程师协同工作,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研发体系。奥托立夫也为员工提供覆盖全球7个研发中心的职业发展机会,员工可以参与不同地区的安全技术项目,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总之,安波福和奥托立夫等汽车零部件外企在中国市场建立的品牌优势和人才虹吸优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这些优势也将推动外企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无惧行业内卷!
本土化战略: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创新”
外资企业融入中国产业链的关键在于本土化战略的深化,比如建厂、与本地供应商合作等。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安波福就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本土战略深耕国内市场。近年来,契合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可控”趋势,安波福更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核心物料国产化。
据了解,安波福目前铜材、塑料粒子本地化率较高,芯片等电子器件国产化率在前两年也翻了两番。安波福新一代智能汽车本地化解决方案,均能在国产供应链基础上实现100%国产化。
但想要真正融入中国市场,仅仅依靠建厂远远不够。尤其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当下,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命脉。而外企要做的就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将“在中国制造”转变成“为中国创造”。
奥托立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技术中心的研发效率全球最高,覆盖的客户群体也最广,公司很多产品研发、首发都是在中国。
奥托立夫与中国市场的缘分始于30多年前。1980年代,为满足中国汽车市场对安全件的迫切需求,奥托立夫在南京建立了首家安全带工厂。
同时,根据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奥托立夫中国团队已经主导了多项全球性技术研发,其研发的仪表板安全系统、智能座舱保护方案等产品,往往率先在中国市场落地,再推广至海外。

奥托立夫(江苏)汽车安全零部件有限公司,获评江苏省绿色工厂
比如,最早期仪表板上是没有屏幕的,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车内仪表板的屏幕越来越大,如何设计副驾驶气囊的位置,弹开之后怎么保护成员安全等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托立夫研发了跨屏式气囊。该气囊在弹出时能够越过屏幕,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屏幕碎裂而造成的二次伤害,为乘员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护。
再比如,目前行业热议的零重力座椅,奥托立夫也与行业企业共研,并在长城等相关车型上实现批量应用。
安波福也通过与中国产业链的技术协同,推动了行业标准的提升。安波福通过收购风河公司,构建云原生软件平台,与本土车企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助力中国车企满足欧盟通用安全法规(GSR)。
这种“技术输入+本地适配”模式,既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协同:整零合作与产业链共生
外资企业融入中国产业链的关键在于与本土车企建立紧密的整零协同关系。
安波福与上汽、奇瑞等自主品牌建立深度合作,其智能驾驶和电气系统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中国市场畅销车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最畅销20款车型中,12款搭载了安波福的产品,自主品牌贡献了其在华营收的65%以上。
安波福基于中国本土芯片的跨域融合解决方案
与安波福相同,积极融入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同时,奥托立夫总结出一条经验策略,即“YES,BUT。”
传统企业面对客户激进需求时常陷入“NO,BUT”的对抗模式,即直接否定客户需求并罗列困难。但“YES,BUT”思维是一种以积极接纳为起点、以专业建议为延伸的沟通与决策模式,其核心在于先肯定需求,再提出风险与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当下中国汽车产品迭代速度特别快,以前一辆燃油车研发周期在7~8年,现在2年,甚至1年,或者6个月就可实现产品换代。这对任何供应商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奥托立夫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承诺“我们愿意配合”(即YES),“但需调整开发流程并增加资源投入”(即BUT)。此做法将技术风险转化为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然后奥托立夫提出专业建议,将传统串行开发流程重构为并行模式,在不降低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提升,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可见,当前外资企业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融合已从传统的“技术输入”转向“生态共建”。通过整零合作与产业链共生,外资企业不仅深度融入本土生态,更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外资企业通过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例如,安波福通过“链接世界,智享未来”等产业链对接活动,促进整零协同,构建了覆盖长三角的“4小时供应链朋友圈”。
从融入到共生,外资企业正在深度参与中国汽车产业链构建,从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打造自主可控生态圈做出重要贡献。
赋能出海:技术输出与全球化布局
在汽车产业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安波福、奥托立夫凭借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研发、生产与销售网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比如,安波福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超100家制造工厂,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生产智能驾驶传感器、域控制器等产品;奥托立夫也根据各地的产业配套情况与市场需求,合理布局生产基地,比如在汽车产业发达的德国、日本等地生产高端安全气囊与安全带产品等。
这些全球化布局的优势也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出海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外资企业在助力中国汽车出海过程中扮演着技术桥梁和全球化伙伴的双重角色。
“技术适配”和“数据合规”是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的两大挑战。安波福熟悉各地法律法规,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已通过欧盟认证,还提前预研新法规,可以帮助车企跨越技术与法规壁垒。
比如,安波福的高压连接器和充电枪产品已通过全球117个国家的认证,其为极星2、别克GL8 等车型提供的智能座舱和电气系统,帮助中国车企快速满足欧美市场的准入标准。
此外,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外企通过海外基地建设和区域供应链整合,为中国车企提供本地化支持,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了供应链保障。
安波福在泰国设立了亚太区安全气囊研发中心,该中心可以为中国车企在东盟市场的本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其在中东、巴拿马设立零件中转仓,则通过本地化物流子公司为中国汽车降低了海外售后成本。
奥托立夫也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制定了特有的“全球特战队”服务方式,组织团队中包括销售、研发、生产、供应链、质量等部门,以便彻底打通原来外企之间部门跟部门、区域跟区域之间沟通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沟通和管理效率。
可见,这种“中国技术 + 海外制造”的模式,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产品出口”向“技术标准输出”升级。
更为重要的是,与安波福、奥托立夫等知名外资企业合作,还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中国车企的产品背书,增强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从而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拓展。
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布局,外企的“本土化”早已超越地理边界,演变为与中国汽车产业共生的战略选择。
未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外资企业需进一步强化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共生和标准协同,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共同书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