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出海”

近日,中国兰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集团”)与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哈希姆工业气体与设备公司(以下简称“AHG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意向采购协议,共同推动氢氨能源“制—储—加—用”全链条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
兰石集团的签约是中国氢能产业加速迈向国际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氢能企业“出海”持续火热。企业通过设备出口、技术研发、合资建厂、联合开发等多种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今年以来,中国氢能企业“出海”案例达44项,涉及中东、欧洲、东南亚等核心市场。
多位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会员单位表示,兰石集团和AHG公司的合作,标志着我国氢能企业“出海”已从早期试探步入规模化、本地化及全产业链协同的新阶段。依托强大的制造和工程能力,中国将在绿色转型中扮演全球氢能供应链塑造者的关键角色。
电解槽海外订单增长
中国氢能企业“出海”的合作内容包括制氢设备、加氢站、氢能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其中,在制氢设备方面,电解槽“出海”案例居多。
今年5月,兰石集团旗下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石重装”)子公司——广东兰石氨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与AHG公司签订了1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PEM电解水制氢设备项目合同,这是兰石重装首个制氢设备国际业务订单。
兰石重装相关负责人表示,与AHG公司签订电解水制氢设备项目合同,标志着公司在氢能装备国际市场取得突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公司将利用“五大基地+移动工厂”的优势产能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中国电解水制氢装备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出海”机遇。除了兰石重装,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两家理事单位——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都在向海外市场交付订单或签订合作。
在氢能储运环节,国内企业在液氢、氢气长输管道材料等技术上开始发力,相关技术也逐步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海外订单不断增长。比如,今年4月,兰石集团与AHG公司签署70兆帕撬装加氢站项目合同。7月,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斩获澳大利亚输氢无缝管线管首单,实现中国输氢管线管海外市场零的突破。
此外,绿氢项目投资、EPC也成为氢能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在绿氢氨醇领域,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传统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新领域的技术创新,以EPC和项目投资整体解决方案“出海”。
除“制—储—加—用”全链“出海”以外,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也加速拓展全球市场,彰显中国全方位参与并重塑全球绿氢供应链的实力。
国内氢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上述相关企业的设备直供、EPC总包承接、联合开发,还有合资建厂、技术许可等多种形式。比如,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3家会员单位也在海外拓展市场。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布局总装基地,北京中电丰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在西班牙开办绿氢工厂,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外企业进行技术授权合作。
“跨国合作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氢能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使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制—储—加—用’全链条发展。”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跨国合作也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中国企业融入全球氢能价值链。
市场需求快速释放
“中国氢能企业‘出海’面临三重机遇。”宋向清分析,一是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激增,为氢能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二是中国在氢能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可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实现共赢。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强力支持,并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为企业“出海”创造有利环境。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海外氢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特别是欧洲碳中和政策及中东新能源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城市专家网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
在海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欧洲加速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德国、法国等国家大力布局氢能重卡、公交车及乘用车,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数千座加氢站。日本丰田等车企主导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计划2050年实现“氢能社会”。
在国内,政策支持力度强劲。今年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明确我国将围绕清洁氢制取、存储与转储、输运与配给、动力与物料利用等4个方向,研究形成一批清洁氢“制—储—加—用”成套技术与装备,推动清洁氢在交通、冶金、化工等领域应用落地,揭榜挂帅工作基本将在2026年内完成。
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氢能、绿色液体燃料等领域标准供给;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
“未来,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政策环境支持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氢能企业‘出海’趋势将继续加速。”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
全球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氢能企业“走出去”前景广阔,但“出海”并非一片坦途。
“挑战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氢能技术标准和规范存在差异。全球氢能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氢能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压力。此外,政策与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因素。比如,贸易保护主义、外国政府政策调整等因素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宋向清表示。
例如,欧盟碳关税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设置的绿色认证门槛,迫使企业加速获取CE、UL等国际认证;中东高温与北欧极寒的环境差异,则要求企业属地化研发。
在余丰慧看来,目前,中国氢能企业“出海”步伐正处于加快阶段,但距离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能力,以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此外,构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林先平提出3点建议,氢能企业应关注欧盟碳关税等政策变化,提前布局绿氢认证体系;头部企业联合成立海外氢能联盟,共享资源降低“出海”成本;建立国际合规体系,探索“出海联合体”模式。
“未来3年,具备技术迭代能力、本地化生态构建能力、标准话语权的企业将占据竞争制高点。”宋向清预测,行业整体将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最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的跃迁。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