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综述:氢能源的“真实角色”全景解析!

过去五十年间,氢能源屡次被称为“未来能源”,但其实际用途仍集中在炼油和化肥生产领域。当前各国正加速部署清洁氢能战略,但氢能真的适用于所有领域吗?其生产成本、气候影响和基础设施障碍是否被过度低估?
Nature综述:氢能源的“真实角色”全景解析!
成果简介
在全球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的时代背景下,氢被赋予了巨大期待,似乎能“无所不能”——交通、工业、储能、供热……但现实究竟如何?这篇来自帝国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等多位专家的权威综述,全面审视了氢能在未来能源转型中的可行角色与关键挑战,为政策制定者与产业投资者提供了一份“理性指南”。
研究亮点
系统性评估氢能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的现实竞争力,指出其“适合”与“不适合”的领域;
对氢的生产、运输、存储全链条的成本、能效与碳足迹进行量化对比;
提出氢能的部署应优先集中于“无可替代”的工业、重型运输与长时储能领域;
明确指出盲目发展氢能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加剧碳排放,呼吁“技术中立”的政策导向。
核心观点
合理使用:氢不是“万能解”,在轻型车、家庭供热等领域性价比极低,应优先用于钢铁冶炼、化工、长时储能等无法电气化的“硬脱碳”场景;
成本与效率:即便绿氢生产成本下降到2美元/kg,其减排成本在大多数领域仍高达500美元/tCO₂以上;
可持续性挑战:氢能供应链可能带来甲烷泄漏、水资源压力、PFAS污染与NOₓ排放等环境风险;
基础设施风险:“氢的运输三难题”尚无成熟解决方案,现有管网改造或液氢运输均成本高、风险大。
配图精析
展示氢在能源系统中的全路径,包括:
制氢方式(电解、水煤气转换、甲烷热解等);
不同行业的用氢需求(炼油、合成氨、交通等);
全球能源供需结构对比图。
评估氢在多个终端用途的可行性,图中以“必要”“可能”“不太可能”“不可行”四类标注,例如:
“必要”:炼油、肥料、绿氢钢、长时储能等;
“不太可能”:家用供暖、乘用车、电站燃烧等;
同时还有全球不同类型车辆/热源的销量数据柱状图。
展示1970至2070年全球氢产量的预测与实际路径,比较:
各历史模型对总产量的预测偏差(图a);
各气候情景下的清洁氢比例与构成(图b–e)。
深入分析氢生产与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强度与能效,包括:
全球不同地区绿氢的单位碳足迹分布(图a);
不同运输方式(管道、液氢船)下的碳排放分布(图b);
甲烷泄漏对蓝氢碳足迹的影响(图c);
各类路径的能效堆叠条形图(图d)。
全面解析影响氢气成本的多个维度,包括:
电解槽与燃料电池的学习曲线(图a);
全球不同地区设备成本对比(图b);
LCOH(平准化氢成本)的拆分结构(图c);
各国路线图与市场项目的成本对比(图d);
电价与气价对绿氢/蓝氢成本的影响(图e,f);
各运输路径的成本对比(图g)。
包括:
全球各国氢能战略的时间轴与进出口角色(图a, b);
氢能领域近60年技术与政策大事件的时间线(图c)。
展望
作者指出,清洁氢能的未来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不能靠“情怀驱动”——应当在气候收益最大、替代方案最少的领域优先部署,并以系统视角审慎评估其经济性与环境影响。政策上应避免盲目补贴所有氢能项目,而应聚焦于“最有前景”的少数关键场景,并保持技术中立,推动包括电气化、生物质、CCUS等多元路径协同发展。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