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在当晚的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将成立全资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他将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席执行官。 如今跨界造车已成大势,华为、百度、阿里、苹果、索尼甚至富士康都开始以各种姿势杀进智能电动车行业,谋划自己的造车大计。这些消息持续激发人们对于智能驾驶的好奇与期待:互联网企业为何纷纷跨界造车?什么时候真正“无人”,如何保障安全?目前智能驾驶还面临哪些困难,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十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小米集团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这是小米全体合伙人反复考量的结果,也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说。他“再次出发”选择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拜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并开始关注智能电动车产业。作为投资人,他在过去的七八年也投出了近十家智能汽车公司。今年1月15日,小米董事会首次建议小米高管们研究智能电动车产业。小米管理层在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又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之后——终于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十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雷军表示,对于造车,小米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让汽车行业充满了风险,但小米目前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截至2020年底,小米有1080亿元现金储备。凭借公司万人的研发团队以及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加上全球最好的生态业务,小米亏得起。 小米目前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智能手机业务占小米集团总营收六成。业界人士认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接近饱和、增长逐渐见顶的大背景下,手机业务在未来的想象空间有限,小米不得不寻找一个更大的“风口”。 数据显示,去年特斯拉美股市值涨幅近7倍,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雷军早期参与投资的蔚来涨幅最高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同样在美股上市的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翻了3倍;而比亚迪因为新能源概念,同期涨幅也近4倍。如果小米造车成功,其市值无疑将会得到更大提升。 互联网巨头纷纷跨界造车,软件和数据的竞争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赛道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纷纷跨界入局智能汽车领域。3月2日,吉利与百度成立全新合资公司“集度”,注册资金达20亿元,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等。此前,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在中国上海、美国拉斯维加斯和英国伦敦同步发布。 互联网巨头为何纷纷跨界造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分析: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等提出,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50%,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推进,软件、数据、算法等逐渐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核心竞争力,传统车企在上述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劲竞争力;经多年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案日趋成熟,市场前景日趋明朗。 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将对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侯福深分析,它将加速推动产业竞争重点从汽车产品向出行生态转变,未来将围绕智能电动汽车,形成充电网络、软件数据增值服务、出行服务平台等生态服务体系;在互联网企业推动下,软件和数据的竞争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赛道;一批不适应智能化、电动化的传统车企将面临淘汰,互联网企业和造车新势力将整合产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