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世上所有事业的开端都伴随着难以想象的艰难,而商用车电动化的起步,更是远非一个“难”字可以概括。
正是在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荒野中,比亚迪以先行者之姿,毅然踏出了国内客车电动化的第一步。
从首款纯电动大巴K9的艰难破冰,到构建完整的e-Bus技术平台;从最初备受质疑,到赢得国内多个城市的批量运营。比亚迪不仅用产品证明了电动客车的可行性,更以持续迭代的技术实力为中国新能源客车打通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路径。
更为关键的是,凭借过硬的三电核心技术、严苛的国际认证与本地化创新策略,比亚迪成功将中国新能源客车驶向全球,树立起“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张高端、绿色、创新的名片,推动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从破冰到引领:比亚迪跨越新能源客车“三重关”
2009年,乘着国家开始实施十城千辆工程的东风,已在电池领域深耕多年的比亚迪,毅然进军新能源客车行业。
那时,整个社会对电动客车充满疑虑:到底靠不靠谱?续航如何突破?技术如何创新?安全如何保障?
面对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缺失、充电设施匮乏、认知普遍不足的困境,比亚迪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提到:“当时的情况,比许仙与白娘子在一起还要难。”
但比亚迪没有退缩,秉持“关关难过关关过”的信念,一步步跨越了技术、基建与认知三道关键关隘。
技术关,攻坚“三电”核心;基建关,解决充电难题;认知关,消除市场对安全、续航和辐射的疑虑。自踏入行业第一天,比亚迪就确立了两大准则: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必须长期专注新能源专用车。这也使其成为迄今业内唯一全面掌握“三电一芯”核心科技的企业。
同年,比亚迪收购长沙三湘客车厂,顺利取得生产资质。没有犹豫,只有坚定。凭借电池研发的深厚积累,团队不断提升能量密度,反复调试电机电控,进行上千次碰撞实验,最终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推出首款纯电动大巴K9,打破“电动大巴组不出来”的魔咒。
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K9车长12米,搭载轮边驱动电机和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车顶配备太阳能板,最高时速70公里,续航达250公里,是 e-Bus 1.0平台的诚意之作。2010年,K9正式下线,拉开全球公交电动化序幕。
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然而市场化之路并非坦途:缺乏配套服务、充电设施和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在一片质疑声中,比亚迪开始“升级打怪”:
联合共建充电场站、创新双枪充电、推出融资租赁与车电分离、完善电池回收维护。就这样,比亚迪摸索出一套“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维结合”的“深圳模式”。
转机出现在2011年。200台K9服务第26届深圳大运会,以近乎完美的运营实现“破圈”,证明纯电动客车足够“靠谱”。比亚迪由此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新能源客车商业化运营的企业。
此后,订单纷至沓来:2014年南京签约650台,2014至2015年大连投放1200台,2016年西安落地1100台……“深圳样板”走向全国。2017年底,比亚迪助力深圳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累计推广超1.6万台,使深圳成为全球首个公交车纯电动化城市。
从破冰者到领路人,比亚迪不仅让城市公交电动化成为行业共识,更将这一变革推向全球。
全球开疆拓土:用技术与品质赢得世界认可
在国内市场取得全面成功之后,比亚迪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舞台,立志推动中国新能源客车走向世界。
然而,拓展海外市场的道路并不平坦。许多国家对纯电动客车持怀疑态度——没有发动机的车辆如何可靠运行?与此同时,“中国制造”长期被贴上“低价低质”的标签,进一步加大了品牌推广的难度。
面对这些质疑,比亚迪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以技术创新作为回应,决心用产品力赢得全球信任。
比亚迪首先选择了标准严苛的欧洲作为突破口。2013年,比亚迪纯电动大巴成功通过欧盟WVTA认证,该认证涵盖50余个大项、超1000个细分测试项目,以复杂和严苛著称。
此次通过认证,成为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里程碑。同年,比亚迪亮相Busworld博览会,成为当时展会中唯一的电动大巴参展商,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关注,参会观众像参观大熊猫一样地看着这个“异类”,电动大巴也犹如一颗“种子”悄然埋入欧洲市场。
此后,比亚迪持续扩大在欧洲的影响。红色双层电动大巴驶入伦敦,成为城市中一道亮眼的移动风景线,2015年更成为国家领导人访英期间中英交流的见证者,接受了王室成员的参观。
彼时,比亚迪大巴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名片”。
欧洲之外,美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进军美国市场时,比亚迪直面全球公认最严苛的Altoona测试。该测试涵盖整车安全、结构强度与耐久性等关键指标,要求在恶劣路况下持续行驶2.4万公里。
历经116天的严峻考验,比亚迪K9成功通过测试,成为全球首台通过该认证的12米纯电动大巴,并一举拿下美国联邦运输管理局(FTA)的生产资质。
这张“入场券”的背后,是比亚迪过硬的产品质量与领先的技术实力。此后,比亚迪陆续进入荷兰、德国、日本等市场,不断收获客户认可。
据比亚迪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介绍,上周企业刚向丹麦交付了在欧洲市场的第5000台纯电动大巴。
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截至目前,比亚迪商用车全球累计销量已突破16.5万辆,其中新能源大巴达8.9万辆,业务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连续两年位居中国新能源客车出口量首位。
从“能用”到“好用”:比亚迪e-Bus平台的三次跃迁
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技术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自进入新能源商用车行业以来,比亚迪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已达140亿元,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
2011年,公司量产全球首款纯电动巴士K9;2015年,推出全球首款纯电动双层巴士K8S;2019年,专为拉美市场研发全球最长27米纯电动铰接巴士K12A;2020年,量产国内首款纯电动零前后悬低地板小巴B7,持续引领行业产品创新。
从零起步到畅销全球: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行业初期,面对产业链的空白,比亚迪率先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核心关键技术,并推出e-Bus 1.0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高效率大功率轮边驱动桥、双向逆变充放电控制器的集成,成功突破电动化技术瓶颈,实现三电系统关键技术的平台化。
为提升用户运营效率,比亚迪进一步升级推出e-Bus 2.0平台,实现三电系统更深层次的集成与创新:升级二合一驱动桥、首创六合一电控、打造标准化电池包,并引入高集成度车身控制器,实现了关键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基于e-Bus 2.0平台打造的产品,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电动公交市场的重要力量。
随着前两代e平台的技术积累,以往困扰行业的安全与续航等问题已基本解决。当前,用户关注重点转向整车安全、全场景能耗经济性,以及运营效率与乘坐体验的提升。
也就是说,客户需求已从满足“零排放”的“能用”阶段,迈向追求“高效、智能、舒适”的“好用”阶段。
基于这一趋势,2025年9月15日,比亚迪推出了全新e-Bus 3.0平台,以千伏高压架构、电池底盘一体化(CTC)、智能域控等领先技术,实现能效、安全与智能控制的全面升级。
该平台搭载客车专属云辇-A智能车身控制系统、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支持超充与多枪柔性补能,极大提升运营效率与乘坐舒适性,助力用户实现更低碳、更智慧的新一代公共出行体系。
与e-Bus 3.0平台同台亮相的,是搭载该平台的首款车型C11。车辆车长11米,满载开空调工况续航可达400公里以上;首搭客车云辇A,连续颠簸,如履平地,有效缓解晕。
该车凭借出色性能,C11可适应高温、高寒、高原、山区、城市、乡村等多种不同环境的运营。在吐鲁番极热环境测试中,车辆凭借优秀的热管理系统,电池包温度始终保持在40℃左右。
从北欧雪原到中东沙漠,从欧洲古老街道到南美高原,中国新能源客车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全球公共交通的面貌。
比亚迪的全球布局仍在加速。未来,基于e-Bus平台3.0,更多电动客车产品将驶向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可持续交通革命的核心力量,为世界提供着绿色出行的中国方案。
 

主页 > 新闻资讯 >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