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倪先生“买个电动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家住北京东四环的倪先生有个上幼儿园小班的儿子,从家到幼儿园需步行20分钟。没号买不了车、早高峰打车难、步行要早起......这不远不近的距离,让每天如何送儿子上学成了问题。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两轮电动车。
倪先生发现,市面上的电动车跟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了。印象中,电动车外形土,没啥技术含量,也没啥高端品牌。而如今电动车不仅外形漂亮了,还配备了很多高科技:车载大屏支持地图导航、语音交互,手机app远程控车,甚至还能一键倒车......也有了售价六七千的高端产品。
两轮电动车市场正迎来一个提档升级的窗口期,催生了一批“造车”新势力。打开这扇窗户的就是智能化。
被忽视的大市场
虽然电动车有国民出行工具的美誉,但其处境有点尴尬。从个人和家庭消费支出看,它不像手机这种消费类电子产品那么“性感”,也不像冰箱、空调等家电那么耐用和必需。从出行角度看,共享单车和网约车也在挤压着电动车的生存空间。
然而,情况从这两年开始变化。一是外卖、快递等行业兴起。截至2020年底,美团外卖骑手超过950万,饿了么骑手超过300万,闪送的闪送员数量超过100万,这其中大多数人选择电动车作为配送工具。这些场景不一定都用中高端产品,但如此巨量的需求还是能刺激、带给电动车行业发展。
二是新国标施行后,两轮电动车迎来一波换购高潮。工信部颁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新规要求上路的电动车最高时速在25km/h以下,电池电压需小于或等于48V,整车质量应当小于或等于55kg。
依照新规,我国3亿多辆的两轮电动车存量中,大约70%不合规定。而各地出台的过渡期主要集中在2021年至2023年。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将有2亿辆以上两轮电动车会被更换,以2000元的均价计算,这将是4000亿的销售空间。
更关键的是,当前的市场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如此巨量的需求。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完成产量2966.1万辆,同比增长29.7%。一年3000万的产量与三年2亿的更新需求,相距甚远。这就给了新企业进入的机会。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电动车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达到了数量和增速上的最高点,全年共新注册5.16万家,同比增长83%。
行业龙头更是被资本市场看好。2020年年初到年底,雅迪控股股价暴涨615%,稳居港股涨幅第一,总市值超过500亿港元。
携“智能”以令用户
巨大的市场空白需要填补,且门槛较低。于是,两轮电动车成为科技公司、新兴创业公司争相进驻的行业。而智能、科技成为新玩家赢取用户、脱颖而出的法宝。最先尝到甜头的是小牛电动。
“天才少年”李一男联合创立于2015年,从一开始,小牛电动就走上了与传统电动车企业不一样的道路。营销上,线上京东众筹,创下多项纪录;产品上,主打智能锂电概念,首款产品N1,能用APP远程控制、配备BMS电池管理系统......小牛电动一下子就跳了出来,收割了一批喜欢尝鲜的年轻用户。
小牛电动后来的M系列、N1系列、U系列等车型同样将智能体验作为核心卖点,抢占用户心智,将自己塑造成为智能电动车的代名词。
“小牛对自己在两轮电动车行业里的定位,就像新能源汽车里的特斯拉。”小牛电动CEO李彦曾如此表态,“两轮电动车智能化、锂电化是必然趋势。”
小米生态链企业九号电动车则更加直接,2019年12月,其发布首款产品,喊出的口号是“真智能”。九号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野认为,电动车行业在智能化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比如在续航焦虑方面,机器人技术或者说遥控智能技术可以发挥很多作用;在安全性方面,主动预警、碰撞预警,甚至是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很多技术都可以应用,这也是公司大力发展智能两轮电动车的初衷。”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上一篇:像智能手机一样造车,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