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 创优 • 创见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海上风电与氢能融合的未来已来

时间:  2025-05-08 17:29   来源:  长三角氢能    作者:  网络转载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海上风电凭借资源丰富、发电稳定、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成为清洁能源的“新宠”。然而,消纳难题、成本压力、环境制约等挑战正制约其规模化发展。氢能产业与海上风电产业深度耦合,正成为破局关键。
全球能源革命中的海上风电: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同时为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中确保能源安全供应,一场以可再生清洁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推进。
海上风电凭借不占用陆上土地、资源丰富、发电稳定、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在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了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方向。
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8GW,累计装机容量83.2GW,占全球风电总装机的7%。据全球风能委员会(GWEC) 预测,2025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突破16GW ,到2030年达34 GW,占新增装机容量的17.5%。
海上风电与氢能融合的未来已来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超过300万km2,预估可开发潜力超30亿kW,2024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4GW,连续5年贡献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
海上风电与氢能融合的未来已来
全球80%的海上风能资源潜力都蕴藏在水深超过60m的海域,且受陆上与海上风能资源、海水深度、海床条件等约束,不少国家在固定式基础海上风电方面的发展潜力有限,纷纷布局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与产业发展,风电的深远海发展趋势明显。
然而,风电发展面临海上环境复杂、风电消纳问题、项目收益压力等诸多困难:
(1)消纳困境。电网建设滞后、风电波动性导致弃风率居高不下,深远海项目因输电成本激增,且电力损耗达1%-5%,经济性受阻。
(2)环境制约。盐雾腐蚀、海浪载荷、台风冲击等复杂环境,叠加高运维成本,制约了深远海风电的规模化开发。
(3)收益压力。2022年我国对于海上风电的中央财政补贴全部取消,仅靠风电难以达到预期投资收益,海上风电项目亟需通过跨界合作与多元化商业模式提升经济性。
氢能:破局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密钥”
消纳难题的终结者:海上风电制氢可将“弃风电力”转化为绿氢,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如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团队牵头研制的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实海试验在三亚崖州湾近海试验场顺利开展,将开展国内首次720小时的连续、长时实海测试。
深远海开发的突破口:绿氢生产可就地转化海上风电,通过管道或船舶运输至陆地,降低远距离输电成本。
绿氢产能的“放大器”:全球可开发深远海风能资源约4.2万GW,目前开发率不足2% ,我国深远海风能可开发量超120GW,结合太阳能,可支撑万亿级绿氢产能。
万亿赛道已启航:中国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中国坐拥1.8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深远海“风光氢储”一体化模式可支撑大型绿氢生产基地。但这一蓝海市场的开拓,亟需技术攻坚与生态协同。
技术跨界:抗盐雾腐蚀电解槽、适应波动的模块化制氢平台、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控制、离网型制氢系统动态响应;  
模式创新:海上氢能岛,掺氢天然气管道、液氢运输船、有机液体储氢(LOHC)等多元输运方案;
标准构建:深远海制氢安全规范、绿氢认证体系;
生态协同:风机制造商、氢能设备商、航运企业、化工巨头联动。
海上风电与绿氢的耦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重塑能源生产、运输、消费方式的系统性革命。在这场变革中,谁率先打通技术链、构建生态圈,谁就能在零碳时代占据先机。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

汽车总站网

  • www.chinaautoms.com/由北京茂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8056018号

    合作QQ: 30514088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国际城乐想汇3号楼16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