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 创优 • 创见
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发布

时间:  2023-12-25 17:36   来源:  青海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  Summer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2023年11月15日,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

《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发布

以下为文件具体内容:

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切入点,立足青海实际,将绿氢化工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抓手之一,以市场化为导向,坚持绿色、安全、经济发展方向,以创新合作为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扩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优化我省绿氢化工产业链,推动“中国氢海”建设再上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产品产能配置、技术路线选择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试点示范、绿色消费、市场监督及标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指标,降低产品成本,拓展应用领域,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性氢能发展环境。

坚持开放合作。注重绿氢化工产业的国际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做好“引进来”工作,积极吸引实力强、信誉好的国际、国内企业参与省内绿氢化工产业发展,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开拓我省绿氢化工市场。强调“走出去”,鼓励具有领先型、前瞻性的省内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高水平技术合作、标准合作、人才合作、资本合作,树立青海绿氢化工品牌,引领产业良性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重点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及材料,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重点提升关键产品性能,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突破产品在盐湖化工领域的应用,促进绿氢就地消纳,重点突破产业商业模式,加快产业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规范标准、严格设计、规范操作,时刻高度关注安全,在各环节强化安全监督、制定应急预案及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保障绿氢化工产业安全发展。

(三)总体目标

起步期(2023-2025年):基本建成适合我省特色的绿氢化工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应用示范渐次落地,绿氢化工装备制造实现零的突破,产业基地初显雏形,绿氢化工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到2025年,绿氢生产能力达4万吨左右,建设绿氢化工示范项目不少于2个。在绿氢化工耦合盐湖、绿氢化工耦合新能源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引进或培育5家绿氢化工企业,绿氢化工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选择部分化工一次产品先行先试。重点在德令哈园区、察尔汗基地建设年产2.2亿标方绿氢、5万吨绿氨、9万吨绿色尿素、12万吨硝酸盐熔盐、5万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

发展期(2026-2028年):产业链趋于完善,初步建立绿氢化工产业集群,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到2028年,绿氢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绿氢化工示范应用取得实效。引进或培育10家绿氢化工企业,绿氢化工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

全面布局13种终端化工产品。在三大园区建设年产16.5亿标方绿氢制备、30万吨绿色甲醇及下游衍生品、30万吨绿色乙二醇及下游衍生品、30万吨绿氨及下游产能。

成熟期(2029-2030年):形成国内领先的绿氢制取、储运和化工应用一体化发展产业集群,构建绿氢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0年,绿氢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绿氢在化工领域大规模应用,灰氢替代取得实质性进展。引进或培育绿氢化工企业超过20家,绿氢化工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0亿元。

推进规模化量产。在三大园区建设年产33亿标方绿氢制备、60万吨绿色甲醇及下游、60万吨绿色乙二醇及下游、60万吨绿氨及下游产能;结合新能源开发进程,在柴旦、乌图美仁建设绿氢化工产业园,承接甲醇、绿氨和乙二醇等基础产品产能150万吨,为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原料。

二、发展思路与空间布局

(一)发展思路

氢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目前,氢气在化工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为炼油、合成氨、合成甲醇以及在部分情景下提供工业高温热量。

我省氢能产业上游资源优势较为突出,中游储运、加氢等基础设施基本处于零基础,下游尚未起步,绿氢化工技术和关键装备产业存在明显短板。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优化上游制氢模式、加强中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下游应用示范、延伸绿氢化工产业链等多种方式,推动我省绿氢化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我省绿氢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与省内盐湖化工、新能源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紧密相结合,重点形成绿氢+盐湖化工、绿氢+新能源、新材料两条消纳路径:一是与合理的碳源(CO最佳,或CO2)制合成氨、甲醇、尿素、乙二醇等,并向下游烯烃方向延伸,助力盐湖产业实现“氯平衡”;二是储热熔盐、多晶硅、光伏玻璃等方向延伸,形成支撑新能源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最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绿氢化工产业体系,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转型。

基于化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我省绿电、盐湖等特色资源紧密耦合,同步实现绿电和绿氢消纳、工业降碳和氯平衡多重目标,围绕绿色化工产品和高端绿色化工新材料路线,发展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绿氢化工产品,重点布局3大类、13种终端化工发展方向。

起步期宜选择在化工产业基础较好的格尔木和德令哈化工园区开展风光发电制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同时推进与盐湖化工耦合,开展绿氨制储热熔盐示范、绿氢耦合碳捕集技术制绿色甲醇、乙二醇示范项目。

发展期随着绿氢化工示范应用取得实效,引进或培育更多的绿氢化工企业全面布局13种下游终端化工产品,将绿氢化工产业辐射至海西州、西宁市及海南州。

成熟期实现绿氢在化工领域大规模应用,灰氢替代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我省构建“两个集群、三个基地、四个示范区”的“234”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路径

立足省内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等优势,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为基础,以盐湖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应用为场景,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绿氢化工规模化供应基地、绿氢+热熔盐+储能耦合发展示范基地、多领域应用基地、关键技术创新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构建绿氢化工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聚力打造“中国氢海”。

绿氢制绿氨和绿色尿素。利用绿电电解水制氢,利用空分工艺生产氮气,将绿氢和氮气合成绿氨;绿氨进一步耦合捕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绿色尿素,构建粮食安全绿色屏障,同时实现碳利用。

绿氢制储热熔盐。利用绿氢制得的绿氨与空分制得的氧气生产硝酸、硝酸铵,再与盐湖化工产品氯化钾、氯化钠结合生产硝酸钾、硝酸钠。由硝酸钾、硝酸钠组成的熔融盐作为光热熔盐储能技术中最核心的储热介质,与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储能技术融合构建我省多元化储能系统。

绿氢耦合碳捕集制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利用绿氢耦合碳捕集二氧化碳生产绿色甲醇,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构建绿色甲醇燃料、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化工产业链。甲醇下游规划终端产品主要为DMC(碳酸二甲酯)、PPC(聚碳酸亚丙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丙烯酸、氨纶、环氧氯丙烷、N-甲基吡咯烷酮(NMP),主要用于锂电池生产的辅助材料、纺织、装饰新材料,涂料,光伏组件等制造业领域。鼓励重点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绿色化工产品。推广应用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

绿氢替代灰氢。在传统使用灰氢的应用场景中,鼓励通过在存量的大型化工园区配套新建大规模绿氢生产装置及绿氢管输配套项目,开展绿氢替代灰氢示范。

打造绿氢产业集群聚焦绿氢化工产业链关键环节,以绿氢化工耦合盐湖、新能源和新材料为重点,在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德令哈、格尔木等地区,积极培育绿氢化工生产、装备制造及工贸企业,打造绿氢化工产业集群。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充分依托西宁双寨铁路物流中心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将绿氨、绿色甲醇、绿色尿素、绿色储热熔盐等绿色化工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三)发展格局

按照“培育点、壮大线、扩大面”的工作思路,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点线面结合布局,坚持统筹规划、集约集聚、科学引领、协同发展的原则,加大区域合作,推动西宁市、海西州、海南州三个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头引领作用,汇聚优势资源,构建“两个集群、三个基地、四个示范区”的“234”发展格局。

谋划“两个集群”。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东市零碳产业园区,谋划建设绿氢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光热储能熔盐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布局“三个基地”。依托海西州、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在西宁市、海西州、海南州布局绿氢化工示范项目,打造三大绿氢化工生产基地。

推动“四个示范区”。有序分批开展绿氢化工产业示范,近期重点考虑在基础要素配置较为成熟的海西德令哈工业园、格尔木工业园的察尔汗基地、昆仑基地布局,中远期随着规模化发展,远期向海西西部绿色产业园区、乌图美仁延伸发展。

起步期由于产业规模较小,选择化工产业基础较好的格尔木和德令哈现有化工园区。德令哈产业园区通过大电网汇集德令哈、鱼卡等近区新能源,就地制氢满足化工产业发展需求;格尔木园区通过大电网汇集格尔木、乌图美仁等近区新能源,就地制氢满足2025年产业发展需求。

发展期和成熟期,绿氢化工产业规模及对新能源需求大,需新能源装机约5000万千瓦。海西中东部地区新能源资源无法满足化工产业发展需要,需结合海西西部新能源基地大规模开发,逐步完善输氢、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考虑在西部布局制氢化工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化工产业园。

三、重点任务

绿氢化工产业重点可发展合成氨及下游、甲醇及下游细分产品,实现化工原料绿色化,构建绿色产品链,实现绿电消纳、工业降碳和氯平衡多重目标。

(一)大力推进绿氢化工与盐湖化工耦合发展

绿氢是重要的脱碳载体,依托我省丰富的盐湖资源和良好的盐湖化工产业基础,可在西宁、海东、海西工业集聚区开展绿氢化工与盐湖化工耦合应用的探索,推进一批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碳酸二甲酯(DMC)及下游终端化工产品示范项目落地,降低碳排放。

技术路线:

1.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利用空分工艺生产氮气,将绿氢和氮气作为原料合成绿氨。绿氨、氢气和氧气产品的产量可根据下游市场需求进行调节。

2.利用绿氨和空分制得的氧气作为原料制备绿色硝酸铵,进而生产硝酸钾、硝酸钠产品及储热熔盐。

3.绿氨耦合捕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绿色尿素。作为一种含氮量高的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

依托我省海西州、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察尔汗盐湖丰富的盐湖资源,大力推进可再生电解水制氢耦合盐湖化工示范项目建设。

以绿氢生产合成氨,一方面可以为尿素、复合肥、纯碱项目提供绿色原料绿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青海省独特的盐湖资源,发展下游硝酸钾、硝酸钠产业,为光热储能产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储热熔盐,有助于开发推广大型储热储能装置,形成绿氢化工+光热储能发展模式,实现绿氢化工与盐湖化工耦合发展。

专栏1  绿氢耦合盐湖化工项目示范工程

实施绿氢生产利用技术提升工程: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长寿命、低贵金属载量的双极板和扩散层材料生产技术研究,加强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成套工艺,高效大功率碱水电解槽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系统集成技术研发。

海西州:开展绿氢化工应用示范。建设格尔木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热熔盐项目示范项目。每年可消纳绿氢2600吨,生产12万吨储热熔盐产品;开展新能源电站弃电制氢用氢示范项目,建设4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制氢规模为15000Nm3/h,制氢量为1万吨/年;开展风光制氢合成氨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设施,制氢量5万吨,生产绿色化学衍生品10万吨;开展绿氢合成绿氨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生产的绿氢合成绿氨,年产5.5万吨绿氨。

海东市:建设海东市新能源电站弃电制氢用氢示范项目。

西宁市:在合成氨领域开展绿氢制绿氨应用。

(二)大力推进绿氢化工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

氢气是多晶硅生产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也是锂电池生产中重要辅材N-甲基吡咯烷酮(NMP)的重要原料。依托我省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进绿氢化工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

技术路线:

1.利用绿电电解水制氢,用绿氢替代目前新能源产业生产多晶硅使用的灰氢和蓝氢,与三氯硅烷作为原料反应生产多晶硅及下游产品。

2.以绿氢为原料,结合碳捕集生产的绿氨和绿色甲醇进一步合成甲胺,再与γ-丁内酯合成N-甲基吡咯烷酮(NMP),NMP是锂电池生产重要的辅材之一。

大力推进绿氢在新能源产业的应用,通过绿氢化工与多晶硅及光伏产业耦合,替代灰氢在新能源领域的使用,达到减碳目的,助力我省绿氢化工+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

专栏2  绿氢化工耦合新能源项目示范工程

实施绿氢化工耦合新能源技术突破工程。重点研究绿氢在新能源领域对灰氢的替代。

海西州:开展绿氢化工耦合新能源产业应用示范。建设格尔木绿氢和绿色甲醇生产基地。每年可消纳绿氢1万吨。依托外部输送清洁电力制备绿氢,结合格尔木炼厂及周边CO2资源,建设格尔木绿色甲醇生产中心,联动西宁及全省甲醇工业生产需求,构建绿色甲醇产运储销完整体系,逐步将环格尔木地区打造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绿氢与绿色甲醇供应中心。

(三)大力推进绿氢化工与碳捕集耦合发展

将工业排放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后,和绿氢作为原料生产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甲醇下游产品线规划终端主要产品为DMC(碳酸二甲酯)、PPC(聚碳酸亚丙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丙烯酸、氨纶、环氧氯丙烷、锂电池萃取剂。

技术路线:

1.下游产品线1:丙烯酸

利用绿氢耦合碳捕集与天然气重整生产甲醇中间产品,向下游发展醋酸、丙烯酸产品链。

2.下游产品线2:PBAT(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氨纶

利用绿氢与天然气热解生产乙炔中间产品,向下游发展甲醛、1,4-丁二醇(BDO)、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AT);可同步发展至氨纶新材料产品链。

3.下游产品线3: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利用绿氢耦合碳捕集与天然气重整生产甲醇中间产品,向下游发展二甲醚、醋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新材料产品链。

4.下游产品线4:碳酸二甲酯(DMC)+环氧氯丙烷+PPC

利用绿氢耦合碳捕集与天然气重整,向下游生产碳酸二甲酯(DMC)联产乙二醇,聚碳酸亚丙酯(PPC)新材料产品链、环氧氯丙烷,平衡盐湖氯资源生产高附加值有机氯产品。

专栏3  绿氢化工耦合碳捕集项目示范工程

海西州:开展绿氢化工耦合碳捕集应用示范。建设德令哈绿氢耦合碳捕集制甲醇示范项目。每年可消纳绿氢2万吨。利用炼厂已有二氧化碳回收单元,回收催化烟气中的二氧化碳470吨/日,利用青海油田一期新能源项目提供绿氢30000Nm3/h,利旧10万吨甲醇装置合成精馏单元,建成以二氧化碳和绿氢为原料的10万吨/年甲醇装置。

西宁市:开展利用绿氢耦合碳捕集与天然气重整生产甲醇中间产品,向下游发展醋酸、丙烯酸产品链示范。每年可消纳绿氢1.5万吨;开展万吨级绿色航煤试验装置项目,建设碱性电解水制氢站及配套设施,制氢规模为7200Nm3/h,配置1200Nm3/h制氢设备6套,年制氢量为0.5万吨。建设5万吨/年碳捕集装置以及1万吨/年航煤合成装置。

(四)大力推进传统化工产业绿氢替代灰氢

大力推进绿氢在传统化工产业中对灰氢的替代应用,不断提升绿氢利用经济性,拓展绿氢在传统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在有效降低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探索运用氢气管道运输方式,选择格尔木、德令哈等地区,试点建设从可再生能源基地到重点化工园区以及园区间的掺氢、纯氢管网,“点对点”对接合成氨、合成甲醇等示范项目用氢需求,提升绿氢替代灰氢的能力,并推动管道输氢的标准体系建设。

专栏4  绿氢替代灰氢项目示范工程

西宁市:开展绿氢替代灰氢应用示范。建设绿氢替代灰氢制绿氨示范项目。每年可消纳绿氢1万吨。

海东市:建设氢装上阵(海东)碳中和物联产业园氢油电超级能源中心项目,依托8MW光伏发电,建设碱性电解水制氢成套设备(1500Nm3/h),制氢量为0.1万吨/年,配套建设1500Nm3/12h加氢设施,25t/d柴油加油设施,12套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海西州:建设1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同步在格尔木炼油厂配套建设制氢设备,并配备20万标方储氢设施,新能源所发电量全部用于制氢,其中,一部分氢气用于石油加氢裂化,一部分氢气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利用青海油田一期新能源项目提供绿氢7000-9000Nm3/h,替代PSA-A套甲醇驰放气产氢,停运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万吨/年甲醇装置,每年减少天然气用量1.1亿方。

利用石化、水泥等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绿氢开展绿色甲醇合成示范。

(五)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发挥青海省电力资源优势,开展“绿氢化工+”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绿氢化工产业应用中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系统集成技术,拓展绿氢化工应用场景。以氢能绿色制取、安全储输、高效利用及氢电耦合为研发重点,开展关键技术、材料和零部件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推动氢能综合利用一体化技术提升和创新,加快氢能试点示范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我省氢能科研创新能力。

专栏5  绿氢化工产业延伸项目示范工程

西宁市、海西州:建设绿氢工程中心研发和示范基地,开展制氢加氢站一体站示范;依托氢能研究课题揭榜挂帅项目,建立专家智库,聚焦氢能产业制储输运用全产业链条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制造与应用。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

(六)优化绿氢化工产业链

扶持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鼓励省内绿氢化工生产企业、绿氢化工基础设施设备制造企业及绿氢化工终端产品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不断强化我省绿氢化工产业链。

培育引进产业链短板企业。培育省内有基础的企业加大绿氢化工产业链核心原材料及关键技术等短板环节的投入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绿氢化工产业链大型优势企业及产业链关键技术企业在省内落户,不断补充我省绿氢化工产业链。

构建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以绿氢化工产业为纽带,促进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交通、新一代信息系统等行业的高效协同发展,不断延伸我省绿氢化工产业链。

(七)强化绿氢化工产业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与国际大公司、大企业合作,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发挥各类基金作用,促进省内绿氢化工企业与国际企业在资本、管理、技术、人才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与国际氢能组织协会的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思路,引进国际资本,共同开发省内绿氢化工产业市场。大力支持省内绿氢化工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国内氢能市场开发。

深化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省内省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和深化绿氢化工产业技术、市场、装备、服务领域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西北五省、京津冀、长三角的绿氢化工产业合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省内不同区域在绿氢供给、绿氢化工装备、绿氢化工市场领域的合作发展。

加强产业链合作。以绿氢化工产业为核心、以终端应用为出口,加快绿氢化工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依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符合《青海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青海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年)》《青海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上层规划的要求;规划产业布局根据我省自然资源禀赋、资源承载力及现有的氢能相关产业进行合理配置,符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至规划目标年,绿氢化工产业相关关键技术将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绿氢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化工领域各相关项目上。一方面,绿氢化工项目的建设运营将增加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废气的排放;同时,在下游产业链的延伸项目中会产生并排放二甲苯、有机废气、COD、悬浮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实施各类环保措施,将会降低绿氢化工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使用绿氢替代灰氢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幅消纳绿氢,削减一氧化碳、有机废气、氮氧化合物、颗粒物的排放。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环境正效益。

(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针对本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加快清洁高效制氢技术研究。通过重点布局水电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副产氢纯化技术以及天然气零碳排放制氢技术等,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优化制氢工艺,逐步实现制氢过程污染物零排放。

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绿氢化工产业用电与其他产业用电需求,实现可再生能源有序消纳,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在保障需求的前提下,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出现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因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

强化绿氢化工项目准入机制,合理布局项目选址。本规划未涉及具体选址的各类建设活动,在实际选址时,应规避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建设的区域。

五、安全监督管理

(一)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研究制定针对绿氢化工产业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督管理和技术保障体系,加强绿氢化工产业安全法规、安全标准的宣贯工作,确保绿氢化工项目依法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技术故障和突发事件,制定风险分析管控体系和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

(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激发绿氢化工产业市场主体活力,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对绿氢化工产业各环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形成社会机构、公众易于接受、乐于使用绿氢化工终端产品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安全保障责任体制

建立健全绿氢化工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日常监管,指导绿氢化工企业落实相关安全标准要求,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安全能力认证和监督检查。强化绿氢化工产业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管理,构建覆盖事前防范、事中监测和事后应急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和政企合作。建立完善省、市(州)、县三级联动的信息通报和预警机制,提高全省安全应急处置和保障服务能力。

(四)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绿氢化工产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防范化解绿氢化工产业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加强绿氢化工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绿氢化工产业应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形成良好的绿氢化工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增强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青海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环节责任部门,加强协同配合,统筹领导和协调推进全省绿氢化工产业发展工作。做好产业顶层设计,根据整体规划制定年度推进方案,明确各阶段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完善绿氢化工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考评机制,将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绩效管理,确保职责到位,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高效完成。

(二)完善产业政策

制定青海省促进绿氢化工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企业服务、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应用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 促进绿氢化工产品推广应用。制定绿氢化工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建立监管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绿氢化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金融支持

设立绿氢化工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分阶段设立规模适度的绿氢化工产业基金,吸引金融、投资机构,汇集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成立绿氢化工产业产融合作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氢化工产业资金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鼓励以股权投资、发债、上市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助力绿氢化工产业做大做强。

(四)夯实人才基础

加强绿氢化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鼓励高校、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育一批本地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及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氢能领域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向青海集聚。构建绿氢化工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为绿氢化工领域的专家、科技人才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汽车总站网 www.chianautoms.com欢迎你]

读者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

汽车总站网

  • www.chinaautoms.com/由北京茂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2019

    京ICP备18056018号

    合作QQ: 30514088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河营国际城乐想汇3号楼16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