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快递快运行业正面临时效要求严苛、运营成本高企、驾驶员短缺、新能源转型压力等多重挑战。
如何让车辆在多样化场景中,既能保证运输效率,又能实现安全与节能的完美平衡,成为整个行业共同思考的话题。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法士特给出了答案。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法士特展出了智行AMT与易行AMT两大核心产品,并结合新能源动力系统与智能化技术,为行业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
直面行业痛点,法士特精准响应快递快运需求升级
随着电商物流的爆发式增长和消费者对时效性需求的提升,快递行业承受着效率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法士特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义指出,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退,一线驾驶员短缺问题突出。同时,长途运输驾驶员疲劳驾驶问题显现,复杂路况应对能力需要提升,而大部分企业仍依赖手动换挡车辆,智能化自动化低,影响运输效率。
![]()
“而法士特则是为客户提供一台会思考、能避险、低耗能自动变速机,才能通过效率、成本、安全等多重考验,使快递企业能够跨越山海。”刘义表示。
法士特智行AMT通过200万公里极端工况验证,搭载GPS驾驶预测技术,可根据坡度、载重等实时调整换挡策略,配合99.8%的传动效率,实现高速路段平均时速提升10%,山区路段爬坡效率提高15%。
在快递行业平均时效要求已缩短至24-48小时的当下,法士特正在凭借自身实力破解行业时效压力与运输效率瓶颈。
![]()
在成本方面,燃油成本占快递企业运营成本的30%-40%,传统手动挡重卡油耗高、操作复杂,进一步推升人力与能耗成本。法士特易行AMT采用全铝合金轻量化设计(减重30%),结合智能经济滑行模式,可使燃油车百公里油耗降低8%-12%。
在天然气重卡领域,智行AMT与潍柴、康明斯发动机深度匹配,百公里气耗较竞品减少1.5公斤,单车年节省燃料成本3-5万元。
另外,驾驶员的短缺也是快递快运行业不能回避的问题。当前,行业驾驶员缺口超30万人,且手动挡车辆操作强度大导致流失率高。易行AMT的气动离合器执行机构与手自一体模式,使驾驶难度降低50%;智行AMT的坡道辅助起步与蠕行功能,有效减少山区路段30%的驾驶失误。
其实,自2019年开始,国内AMT重卡销量便持续增长,重卡用户对于AMT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
上海赢途汽车科技总经理赵春雨在接受汽车总站网采访时提到,2019年,公司所售重卡车辆中AMT车辆仅占比5%左右,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提升至60%,今年一季度已卖出的1700台车全都是AMT,占比已达100%。
赵春雨坚信,未来快递快运行业的重卡必然是AMT的天下。
场景定制化突围,法士特精准锚定细分场景需求
商用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客户赚钱,而以法士特为代表的零部件企业,不断进行产品迭代更新也是为了让车辆更具备经济性。
不管是长途干线还是城配运输,法士特均已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耦合。
法士特智行AMT就是要打赢干线物流的“效率革命”。该产品以高效、安全、智能为核心,采用16挡集成式设计,最大输入扭矩达 3750N・m,集成式设计取消外部气管线路,故障率降低40%,16速宽齿比范围(1-17.09)覆盖高速巡航与重载爬坡,配合TCU智能算法,可实现0.8秒极速换挡。
据用户实测,在全程高速工况下,搭载智行AMT的陕汽德龙X5000燃气车实际续航超过5000公里,平均气耗仅为26公斤,相较于同类车型,至少节省了2—3公斤。更为重要的是,相比手动挡,AMT车辆的驾驶体验更高一筹,换挡更平顺,传动效率更高,节气能力自然也更强。
易行AMT则主要针对中轻卡市场,6速紧凑结构(总长979mm)适配城配物流频繁启停需求,双中间轴+同步器设计提升可靠性,支持取力器与缓速器匹配,满足冷链、厢货等特种车型需求。
不光是针对传统车辆,新能源浪潮下,法士特还推出了新能源动力链。蓝驰800V产品集成500A电控、双油冷电机与AMT变速器,充电速度提升30%,续航里程增加5%。
![]()
在混动领域,F12HA280-2混动AMT通过P2架构实现25%的节油率,已配套东风柳汽乘龙H5 P2气电混合动力牵引车,续航达1200公里。
当商用车行业从“通用化”走向“场景化”,法士特通过智行AMT的高效性能、易行AMT的经济实用、蓝驰系统的绿色转型,构建了覆盖干线、城配、新能源的全场景解决方案,精准破解了快递快运行业的核心痛点。
![]()
“其实,用户的要求很简单:更高的传动效率,更省油更节能,挂挡更平稳性、车辆更可靠。法士特产品在此方面的表现已经很优异。相信未来还会更好。”赵春雨表示。
这也是法士特的追求,未来随着新能源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度融合,法士特将继续引领商用车传动系统的智能化革命,为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作者: 总站网卡车编辑组 来源: 汽车总站网原创 时间: 04-30
主页 > 新闻资讯 >
- 上一篇:超快充技术横扫上海车展
- 下一篇:新能源商用车保险博弈战,是谁掌握最终定价权?